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國際外在很多時候確實是會因為非常重要的私人關係向前推動和發展,在沙俄帝國陸軍大臣馬德尼道夫陸軍中將的努力下,中俄兩國就旅順港、東北鐵路、海關權等重要問題逐步達成了一致的協議。
在此基礎上,1911年9月5,帝國內閣外相歐陽賡和法國駐華公使馬士禮、俄國駐華特使謝葉尼斯基將軍在天津召開了中華帝國國際公區會議,依據三國和美國提議,各國理當取締在清zhèngfu時期攝取的各種在華特權,無償或者有償的返還大部分租界,並在此基礎上成立國際公區,按照新的協議在國際公區實行特區制度。
國際公區以特區董事局為最高地方行政管理機構,設置五到九人的中外籍董事席位,所有董事一概由zhōngyāng內閣zhèngfu的外部考核任命,各國駐華公使享有推薦權,並由董事局表決推選一名中立國籍法官擔任特區法院的**官,特區主權和稅收歸屬中國,除海關稅外,其餘財政收入原則上一律用於本地。
以此為退讓,中國要求英法各國放棄天津、上海等地的租界,取消庚子賠款,取締各國在華的法外治權、內河通行權和關稅監理權,外國公民、企業在特區內遵守特區法律,在非特區的中國領土內一律遵守中國法律。
這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談判。
在法俄美等國的努力之下,以及考慮中國對俄法陣營的重要。英國最終同意參加天津會議,也同意取締部分在華特權和部分租界,但拒絕取消上海英租界和內河通行權,並絕不就香港問題進行任何談判,而關稅權則願意還給中國內閣zhèngfu。
雖然說軍事實力是外談判的基礎,但對於英國而言,放棄在華意義幾乎像是一種侮辱。可英國從未考慮過,甚至不相信這些特權是對中國的侮辱。
比之英國更為傲慢的德國完全無意進行談判,即便是在美國的協調下。德國派遣公使參與了談判,也並沒有任何要放棄青島租借權的想法,反而要求在其他特區中佔有特殊的利益。
德國之所以這麼做。正因為德國堅信在中辛亥戰爭中,德國對新帝國前後期所作出的各種支持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既然英
同盟是失敗方,德國就有權獲取更多收益。
為什麼在一戰、二戰時期,所有的國家都更傾向於用戰爭直接解決問題,正因為談判本不可能取得任何結果,所有的談判都是徒勞的,關於英德海軍競賽的問題,英德兩國在1911年至1913年之間就進行過四次談判努力,每一次都是失敗告終。
天津會議的情況相對要好一點。因為宋彪也意識到談判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實質意義上的問題。
談判一直到1911年11月4才最終達成了一個各國都能接受的協議,新帝國用特區政策換回海關權、法外治權、領事裁斷權、內河通行權和部分租界後,將上海英租界、山東膠澳租界和香港問題擱置下來,廢除各國在清zhèngfu時期取得的大部分特權,包括回收滬寧鐵路的所有權。
鑑於德國的傲慢和英國的退讓。此時的宋彪已經基本同意簽署俄國擬定的《中法俄三**事互助協約》,剩下來的只是如何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從法俄借貸款用於國家建設,並且儘可能的減少對中德外貿關係的影響,以及繼續用其他方式維持中德軍事合作。
所謂的國際政治就是這樣,每個國家都想要極力爭取本國的利益最大化。國家之間的平等、尊重都是狗。…這天上午,宋彪從廣西省的陸榮廷督軍那裡收到了一封信,無非就是如何願意效忠皇帝,悔之過去,懊惱不已,忘皇帝留下他,替皇帝分憂解難,必要保廣西安寧之類的。
信裡將宋彪匯去的那六十萬銀圓的支票送回來,又說他陸榮廷是個如何效忠皇上,視金錢如糞土,只有微薄軍俸,他也願意誓死效忠,效犬馬之勞等等。
神經病!
這就是宋彪看完信後的唯一體會。
沒文化真可怕,陸榮廷還真以為自己是洪秀全,能在廣西搞出一番大業嗎?
龍濟光也是神經病,兩人都不想放棄手中的軍權,陸榮廷是想賴在廣西,雲南彝族土司出身的龍濟光則寫信給皇帝,自薦去雲南安撫地方各部。
兩個神經病,還以為現在是大清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