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帝國總理的覺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從普法戰爭到二戰,陸軍戰術理論有過三次重大的變革,即炮步協同作戰、穿作戰、坦步協同作戰,前兩者屬於一戰,後者屬於二戰,在俄戰爭時期,俄雙方實際上都未能達到炮步協同作戰。

火炮在一戰階段發展到理論上的高峰期,其作用被更為具體的分解為反制、覆蓋、打擊、縱深四個領域,其四領域的統一即炮步協同作戰之基礎,在實際的戰爭中,炮兵首先負責反制對手的火炮力量,覆蓋敵軍的防禦和攻擊線,打擊敵軍的防禦工事,通過縱深式攻擊為步兵的突破提供一條通道,穿透敵軍的防禦。

在一戰階段,火炮稱之為陸軍的靈魂真是一點也不為第185章帝國總理的覺悟過。

軍終究不是一個陸軍大國,即便是在俄戰爭結束後,本陸軍也未能真正有效而深入的研究、貫徹一戰前期的陸軍火炮體系理論和戰術,而東北軍則已經完成了這一階段的變革。

炮步協同作戰是東北軍的第一戰術理論支架,所有的戰術訓練都是圍繞這一理論要求發展起來的。

如果說普法戰爭是德國炮步協同作戰理論出現和實踐的時期,那麼,一戰就是穿作戰在陸軍發展起來的一個階段。

“穿”一詞在漢語中是一個極其形象的比喻詞,在德語和英語中,這一詞的原意都是“側方向的攻擊”法軍的術語則是“捷徑進攻”實際含義翻譯為“避實就虛”更為貼切。

這一戰術的理論原則是避開敵軍重點防禦的區域,在敵軍防禦區中尋找空隙,用小股銳部隊滲透過去,實施突破和反擊作戰,以此用更巧和更準的力量撕開敵軍的防禦。

穿作戰之所以在一戰中後期不斷髮展成型,並在二戰中發揚光大,逐漸成為陸軍步兵進攻的主導戰術其中所依第185章帝國總理的覺悟賴的正是陸軍武器裝備的不斷進步,尤其是輕重機槍、自動步槍、迫擊炮、榴彈炮、手雷的大規模出現和改良。

隨著坦克、裝甲車、直升機逐漸取代步兵成為後二戰時代的陸軍主角,步兵的穿作戰也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

在輕機槍、炮擊炮的大規模列裝的同時,東北軍在穿作戰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一直是持續不斷的進行中相對於停滯在俄戰爭後期的軍不同,東北軍不僅在裝備上快速變化,其作戰理論相對於軍已經形成代差。

宋彪和馬爾託斯將軍在深夜裡談了非常久的時間,基於對本陸軍和東北軍的瞭解,關於這場即將到來的戰爭,他們都很樂觀的預判一旦作戰計劃成功,軍將會很快速的被殲滅三到四個師團,而東北軍所有付出的代價也將是非常驚人的除了人員的犧牲和傷亡外,彈藥的消耗量將會超過整個光復戰爭。

他們在會議室裡做了很多算術題,將可能的作戰地點出來,截取最可能的一段作為雙方的炮兵戰要地,以他們所需要的火炮密度和覆蓋率、單炮會戰額開始計算,核算所需要的炮彈數量。…,兩鉛筆,二十張白紙就是他們對這場戰爭的主要規劃基礎。

一次又一次的核算給出的結論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但是,有一點是絕對不會變的,那就是東北軍的作戰思想需要一個大工業國作為支撐即便在這一次戰爭中給予軍沉重一擊也未必能長期保持東北軍的戰爭優勢。

即便這一次打勝了前提也是建立在東北軍有點匪夷所思的鉅額軍費開支之上,而且是那些大量的隱秘開支和軍完全不知道的額外支出正是這些開支讓東北軍擁有突然殲滅軍主力部隊的裝備總量和彈藥總量,以及充裕的人力、物力。…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政治也是戰爭的一部分。

在整個二戰之前本內閣zhèngfu一直在本軍方爭權奪利,這種爭鬥絕非是正義和軍國主義的爭鬥,而是溫和派軍國主義和進派軍國主義之爭。

在局勢愈發變得更為緊張之時,以長州閥出身的桂太郎為首的本內閣zhèngfu並沒有中斷和中華帝國內閣zhèngfu之間的聯繫,就在東北軍不斷回東三省後,考慮已經達成打斷中國統一的步伐這個基礎的目標,此時的內閣總理大臣桂太郎開始更傾向於用談判來解決問題。

就在zhōngyāng軍部按照新的作戰規劃作出全面調整的次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正好以本zhèngfu的新命令前來和唐紹儀總理會晤,兩人在上午會談之後,唐紹儀下午就到塔園覲見,向皇帝稟報雙方會談的結果。

雖然宋彪並無同本和談的意願,可這方面的資訊還是要即時掌控於心。

簽署了一份保密令,安排陸軍部正式籌建直隸巡防軍後,宋彪就讓唐紹儀進入辦公廳覲見。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