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君權神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滿清滅亡之後的中國內戰其實才是剛剛開始而已。

宋彪此時並不是沒有實力打垮各路雜牌軍,他的問題恰如當年的袁世凱、蔣中正一樣,首先是全國推翻滿清之後的厭戰心理,人民呼喚和平,希望生活儘快恢復原有的平靜,經濟商貿和農業生產都重新穩定下來;其次是各地都起義了,連四川總督趙爾豐都宣佈起義了,不再承認大清國,再打下去總要重新找理由。

最後是皇帝的問題。

皇帝的權威和建立來源於兩種力量,一種是封建神權的授命於天、神的思想,另一種傳統和歷史的慣

宋彪是兩者均不佔。

光復會認為需要皇帝,除了傳統的慣外,同樣認為中國需要開明之**,需要強權人物統帥全國,在這一點上,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人領銜的光復會同梁啟超的維新會、張謇的立憲會都能達成一致,而“宋震旦”是他們唯一都能認可的人選。

清末的政治卻絕非如此簡單,同盟會是一個極其分散的革命組織,在各省的機構都不相同,光復會相對屬於一個較為緊密的政治組織,但在各省的分會同總會之間也有較大的政治分歧。

維新進步會、立憲會、新政強國會都是同樣分散的組織,各省都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和宗旨,而各省的社會主階層是地方鄉紳名,以及他們所主導的團練、體cāo會、巡防營、保安隊等等各種地方武裝。正是這些組織和武裝加入推翻滿清的革命大,最終使得滿清徹底毀滅。

這些人士可能屬於光復會、維新會、立憲會、強國會、共進會等等不同的組織,也可能不屬於這些組織,但在省內,他們整體都偏向於地方自治,對zhōngyāngzhèngfu的不信任,以及渴望掌握本省治理權的要求。加上各種各樣不同的武裝力量湊集在一起,使得滿清zhèngfu滅亡後,中國各個省內部的政治局勢都極其複雜。

趙爾豐在四川建立的保川會就是依靠本省富紳名和零散的各路起義軍建立一個政治聯盟。以四川自治的名義把持著四川省的軍政大權。

如果宋彪只是要對付這些人,那倒簡單,偏偏還有同盟會這攪屎

同盟會的實力並不強。在湖北的共進會雖然屬於同盟會,和孫逸仙、黃興等人還是有著較大的政治分歧,即便是在廣東、廣西,同盟會的軍事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也不是最大的。

問題在於同盟會確實就是一攪屎

光復會的政治目標是要求建立zhōngyāng集權的中華帝國,復興中華民族,建立強大的新帝國,首先要統一軍事力量於君主,再統一政治力量於zhōngyāng內閣zhèngfu,不管是雲貴總督趙爾巽、四川總督趙爾豐、山東巡撫孫寶琦,以及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安徽、河南、陝西各地的所謂的“革命”zhèngfu。大家都是堅決反對的。

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同盟會宣揚省內nzhu自治和美式共和聯邦制恰好擊中光復會的軟肋,同盟會和各省諮議局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彷彿是一夜之間,人人都在談共和。

既然在軍事上不佔優勢。同盟會和各省“革命”zhèngfu都要求停止內戰,又相互聯合各種地方勢力宣揚聯邦自治制度。

除了在全國範圍內的大爭論外,在地方各省內部,同盟會、光復會、地方派系之間也不斷糾葛,新軍、地方革命軍等等軍事力量在地方的武裝爭鬥也愈演愈烈。

所以說,滿清滅亡之後的中國內戰其實才剛剛開始。

為了應對眼前的局面。宋彪的策略是聯大棄小,聯合大的力量,放棄小的力量,他有資金,有軍事實力,有東三省這個穩固的地盤和充裕的稅收支持,他怕什麼?

在和北洋軍達成和解後,宋彪一邊積極重編北洋軍為中華革命軍第五軍,一邊不斷調動部隊,做好進攻武昌的準備,同時通過臨時內閣zhèngfu將東三省、直隸、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劃入常治理的範圍,取締原有的各省諮議局,設立省議會,通過這個過程大量將各省光復會骨幹推出來擔任省議員,委任省長和各級官員主持政務,從東北軍調軍官到這些省組織各省的巡防軍,控制住國內主要的鐵路和兩大艦隊後,通過鐵路和水路,庫存的槍械彈藥也開始運往各地。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