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內部大討論的同時,內廷作為華皇的特使直接越過外務部,同英法討論一系列的新問題,核心還是亞洲的去殖民化,以及戰後的勢力劃分。
帝國要求正式的大規模介入東非,以及亞洲去殖民化的進程的再推進。
其實一切都已經非常明朗,在這個中華帝國即將稱霸於世界的大時代裏,只要用武力解決納粹德國,帝國就將正式取代英美法德的歐美體系,成為新時代的唯一世界霸主。
機遇是寶貴的,絕對不容錯失。…在這個動亂的大時代裏,每個國家都處於急速的變化之中,誰也不可倖免。
意大利正在不顧德國和波蘭的勸阻,以舉國之力試圖發動對突尼斯的進攻,對意大利來説,突尼斯是他們的靈魂之殤。也必須是他們復興古羅馬帝國輝煌的第一步。
從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先後發動了三次布匿戰爭,最終消滅迦太基國和腓尼基文明,建立了羅馬帝國對整個地中海的霸權統治,開啓了古羅馬帝國的全勝時期。
並不是每一個意大利人都希望通過戰爭重建亞平寧半島的舊輝煌,但至少意大利納粹黨和墨索里尼元首閣下是如此堅定的相信,只有像古羅馬帝國那樣通過戰爭重新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權,意大利才能
來最為輝煌的新帝國時期。
所以,無論德國和波蘭如何勸阻,墨索里尼元首還是義無反顧的以退出鋼鐵軸心為威脅。對突尼斯發起侵略戰爭。
此時的突尼斯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迦太基帝國。甚至連當地人也不再是腓尼基人,他們沒有名將漢尼拔。巴卡,只有一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指揮過軍隊正規作戰的戴高樂統帥,而且是個法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隨着德國全面進攻法國而爆發。此時的納粹陣營近乎擁有整個歐洲。甚至連長期同中華帝國保持特殊友好關係的西班牙、希臘、維利亞王國也只能勉強依靠中立立場保護自身。在納粹德國的僕從國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也都派出更多的部隊,而捷克、荷蘭、法國、挪威、丹麥則提供工業支持。
客觀來説。納粹德國、奧地利、波蘭、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都能算是非常標準的軸心國同盟,彼此都有非常強烈的清算目標,尤其是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三國,都已經在德國的支持下建立了納粹獨裁統治,並且以意大利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三國為首逐步擴大對南斯拉夫的入侵。
中華帝國、英法和南斯拉夫的關係並不是很密切,特別是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主要扶持對象一直是希臘,土耳其則處於中立態勢,但被德國拉攏的幅度更大。
英法不是不想和納粹德國競爭盟友,而是確實有心無力,中華帝國則有其他的考量,並不熱衷於在巴爾幹地區擴大盟友範圍。
在整個世界範圍內,中華帝國的整個外政策依然和戰前沒有太大的變化,現階段仍然是極力穩固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在非洲以埃
俄比亞為主要盟國和戰略支柱,在南美扶持巴西,在歐洲扶持西班牙、瑞典和法國,同美國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外
的長期合作關係,相互協調彼此的利益關係,但不結盟。
因為中華帝國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面爆發的這個階段,帝國還是繼續採取既支持英法,又同時拆台的大政策,乘機削弱英法在亞洲和非洲殖民統治,以及英法在世界範圍內的勢力都同時受到中德兩國的削弱與衝擊。
隨着比利時被納粹德國佔領,帝國在非洲的戰略已經有了新的調整,只等正式宣戰,帝國就將乘機奪取剛果,扶持剛果獨立的同時,將剛果納入帝國勢力範圍,包括在埃及、蘇丹、利比亞,帝國都有着更為長遠的計劃,一旦介入就不會從這些地區輕易的撤離,但從長期來看,帝國在非洲的重點戰略扶持區域還是埃俄比亞,以及即將納入帝國勢力範圍的埃及和利比亞,形成在東北非的中國勢力範圍,以此為基地,加上剛果等國,逐步擴大帝國對整個非洲的控制。
在中南美洲,帝國也是明確支持阿廷、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國的主權要求,支持蘇里南、圭亞那、法屬圭亞那等國的獨立運動,威脅英法的世界殖民勢力。
二戰對帝國來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機遇,帝國是肯定要抓住的,首要目標是壓制納粹德國的擴張主義,遏制納粹德國挑戰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同時也要將英法的舊世界殖民體系打碎,使得英法永久喪失挑戰帝國世界霸權的機會,即便中國目前和英法是同盟國關係。
當然,帝國也確實是有這個資本搞內訌。
大不了搶在德國出核武器之前打一場核戰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