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濟州海戰二 第2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軍作為登陸主力的九五式水陸輕戰在這種重機槍面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很輕易就被打成了篩子,更無法抵擋要中的20\45毫米口徑的機關炮。

張鴻逵在1929年為濟州島設計防禦線之前,曾經多次主持過在舟山羣島的登陸作戰演習,對登陸作戰和反登陸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研究,他有兩個很重要的觀點,一是空中主動防禦理論,二是火力均衡和快速理論。

火力均衡和快速理論是一個非常簡單實用的軍事理論,即不管是登陸作戰,還是防禦作戰,火力一定要均衡,大小口徑要齊全,速一定要快,越快越好。

因為登陸作戰的作戰面積是比較狹窄的,作戰具有很強烈的短時間效應,成敗與否基本只決定於最初的半個小時,那在這半小時之內,發的彈藥越多,火力越密集,防守和進攻方的優勢就越大。

濟州島的海岸防禦表面上並不是很強,但它的體系非常複雜,隱藏的火力極端兇悍,火炮和機槍覆蓋的範圍很完善,而軍倚重的兩百多輛九五式水陸輕戰基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少量的九七陸戰改裝的水陸坦克都形同虛設,上岸不久就被單兵的火箭筒和25\45mm機炮擊毀,加上本航空部隊也未能佔據任何先發的突襲優勢,軍的第一波登陸進攻可以説是傷亡極其慘烈。

兩萬多入的一個師團在7。5公里的海岸線上很快損失殆盡,所剩無幾,因為是漲時期,是向上打過來的,大量的屍體被水推到沙灘上,血水將整個沙灘都染紅了,宛若一片怵目驚心的血腥赤

軍大本營完全沒有預料到攻勢會這麼慘烈,就在這個時候,本海軍聯合艦隊的4艘航母上的艦載機才抵達戰場,本海軍的底氣還是很強的,雖然在三都澳海戰中折損了幾乎所有的航母,但在這半年裏,本還是很努力的將千歲、千代田水上飛機航母改裝成了航空母艦,並將另外一艘郵輪改裝成神鷹號航母,加上原先僅剩下來的蒼龍號航母,湊了四艘航母跟隨戰列艦羣抵達濟州海域作戰。

按照原先的計劃,這四艘航母應該出動的是艦載攻擊機對海岸要進行轟炸,結果因為本陸軍航空隊完全沒有佔據優勢,只能臨時更換新式的零式艦載機上場,繼續參加空戰。

在飛機更換的過程中,本航母甲板上也是一片凌亂,但還是有四十多架的零式戰機順利的緊急起飛奔赴戰場,而這也是零戰的第二次正式參戰。

在三都澳好戰中,突然出現的零戰獲得了極大的戰績優勢,這使得軍大本營和海軍對零戰賦予了極高的期望,由三菱公司全力製造了一百多架,試圖在濟州海戰中取得一場前所未有的空戰勝利。

夭空呼嘯而過狂音中,濟州島東南方海域之上也是一片轟鳴,大約340架的j-303海蛇戰鬥機和72架的j-402閃電艦載機飛抵戰場,這些艦載機正是從第二航空聯合艦隊上出發的。

在三都澳海戰之後,軍對中國海軍一直保持着極高的防範意識,在濟州登陸戰開啓之前,軍對兩艘金剛級的金剛號、霧島號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各加裝了一台雷達,這兩艘戰列艦並沒有直接參加濟州登陸戰,而是並列進入東海,在濟州島至山東半島之間巡弋,試圖用雷達在夜間的巡航發現zhōngyāng聯合艦隊。

其實第二聯合艦隊和濟州島的巡邏機也一直在防範、搜索周邊海域,以防止本派遣海軍艦船搜尋第二聯合艦隊,但在這茫茫無邊…可實際上又很狹小的海域上,兩艘戰列艦居然多次同中國的艦載偵察機和空軍巡邏機擦肩而過。

這裏面有很多是兩軍的運氣成分和偶然因素,但也大體能説明中國的雷達水平還不是特別高,依然需要繼續改進,而本的第一代雷達則本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雙方都很可惜的沒有發現對方,也很僥倖的沒有被對方發現。

j-402閃電艦載機在10月份正式服役之後,也是第一次加入空戰,這意味着海軍也形成雙機配合作戰的局勢中,j3\4系列戰機的高空高速和中低空格鬥的搭配,對只有輕戰的軍而言是一個很無解的難題,不管是九七陸戰,還是九五、九六艦載機,還是零式艦載機,軍的戰機都是輕戰,側重於中低空的水平迴旋格鬥能。

一方面,軍在空戰領域是異常的僵化和保守,過於側重技術的迴旋格鬥,而忽視了簡單的高速高空作戰,視之為愚蠢和膽怯的作戰技術,另一方面,本確實缺乏研製高空高速戰機所需要的引擎技術。

當第二聯合艦隊抵達濟州島的東南海域,這場濟州海戰的結局就已註定了,即便本海軍現在想要撤出戰場,雙方的距離也足以保證第二聯合艦隊可以對本海軍艦隊發起三波以上的進攻。

zhōngyāng航空聯合艦隊第二艦隊的j-303\402系列的艦載機羣加入作戰,使得整個空戰的局勢頓時明朗,軍的純輕戰機羣本無法阻擋j-4機羣的俯衝攻擊,而在格鬥中,除了零戰之外,其餘都無法同j-303的中低空能對峙,軍戰機猝不及防的在短瞬間遭受到了極大的重創。

奪取了制空權後,航空艦隊的艦載殲擊機羣並沒有返回航母,而是繼續掩護隨後飛來的g-2\3系列的魚雷俯衝轟炸機,對東北海域的軍主力艦隊羣進攻。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