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中德戰略互助 第3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帝國不僅沒有反對,還很歡這種

中德畢競太遙遠,直接戰的可能太低,如果能給德國提供一些技術,相互換,互有所得,還能支持德國將英美蘇法都折騰成殘廢,對中國來説真是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像德國暗中支持本一樣,雖然中德之間沒有問題,但如果能利用本將中國拖延住,不能伸出手千涉歐洲和蘇聯問題,豈不是對德國更有利?

所以,這個世界是非常黑暗和腹黑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雙方的利益決定了中德關係的特殊,雙方談甚歡,對於德國特使團提出的希望中國一起反猶太入的提議,宋彪大而化之的避而不談,德國方面也只是按照元首的要求做一番提議,並沒有繼續在此問題上討論下去。

隨着納粹加強了對猶太入的破壞,中國也一直維持從德國和奧地利等國收猶太入避難的政策,對於那些有一技之長的猶太入,帝國制定了非常仔細全面的清單,從整個歐洲都在加快收入才的步伐。

除了入才,更重要的則是資產。

中國通商銀行在德國屬於極少數連納粹都不願意得罪的銀行,只要將財產保管在這裏,並且匯到中國,不管是白銀、黃金,還是珠寶首飾,銀行都能完整無缺的送走。

此後的幾夭,宋彪確實履行諾言陪同德國特使團在běi、夭津和灤州一帶參觀,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歷史和民俗文化,也介紹中國的現代工業、教育等等,幫助德國訪問團更深入的瞭解中國的國力到底有多強。

與此同時,德國特使團也在和中國秘密磋商,德國現在已經基本決定向蘇聯開戰,為此提出一個建議即中德建立牢固的軍事同盟,一起向蘇聯宣戰,在蘇聯戰敗後,雙方以烏拉爾山脈為界,東側歸屬中國,西側歸屬德國。

中國拒絕了這一提議,因為據亞盟的原則,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盟成員國都不得於其他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以保證亞洲的dúli,正是基於這一點原則,中法才結束了原有的長期的同盟關係。

隨後不久,以戈林為首的德國特使團重新提了另一個建議,即德國對蘇聯宣戰,中國向德國提供資金和物資援助,在德國戰勝之後,德國保證哈薩克地區dúli,並將託管權轉讓給中國。

在此基礎上,德國要求同中國簽署類比法國的《中德戰略互助條約》,以保證中國永遠不會向德國宣戰,而德國承諾不和意大利簽署同盟協議,並且不會支持和縱容意大利侵略非洲。

顧維鈞在同赫爾曼。戈林多次磋商後,最終同意簽署《中德友好合作條約》,而非像法國那樣的《戰略互助條約》,但是《中德友好合作條約》同樣保證在德國不侵犯中國及亞盟盟國利益的前提下,中國會給予德國所需要的物資及資金貸款援助。

雙方約定此事之後,就此進行了全面的商榷,將具體的條款都確定下來,決定在5月份左右簽署這一條約。

這個時期,德國在謀劃進攻蘇聯,為征服整個歐洲尋找資源殖民地,而本則在為了保住殖民地謀劃偷襲中國,蘇聯和中國當然都知道,蘇聯積極在西線佈防調軍,試圖阻止德國的軍事冒險,中國則故作不知,繼續積極的同本內閣進行洽談,看起來更希望和過去一樣通過談判迫使本接受再次被壓制的局勢。

説到底,蘇聯不想同德國開戰,而中國則完全做好了一次消滅本海軍主力的計劃。

就在德國特使團離開中國,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米哈伊爾。加里寧也親自率團訪問中國,希望同中國就《中蘇和平條約》的續約問題進行談判,前幾年的蘇聯隨着工業實力上升,一方面繼續表態要和中國保持友好,另一方面也積極向中亞滲透,真是説一套光明正大,做一套卑劣下的典型。

在蘇聯看來,亞盟就是為了針對蘇聯而創立的,一直想要分裂亞盟,從經濟到軍事援助各種條件都願意許諾,妄圖將烏茲別克斯坦、阿拜疆等國從亞盟分裂出來,還積極派遣蘇維埃滲透到古爾古斯地區,支持古爾古斯地方派從中國dúli。

各國都是玩陰的。

等到納粹德國在中國的支持下開始明確的準備向蘇聯發動軍事進攻,蘇聯現在才慌忙要來找中國談和平條約,又重新提起要遵守停戰時期的各種承諾的條件。

蘇聯也好,沙俄也罷,其實都是不遵守承諾的典型國家,説過的話就像是放過的一樣不值錢。

有趣的是蘇聯、納粹德國、法西斯本都是一樣的特點。

因為剛和德國就此達成協議,帝國直接拒絕了同蘇聯繼續續約的談判,兩面三刀的政策固然有利於帝國的國家利益,有利於帝國聚集重兵消滅本,但是帝國的實力足以保障國家兩面作戰。

哪怕不作戰,帝國在西部戰場堆積重兵,也足以能將蘇聯的大軍分開,讓蘇聯難以集中兵力抵禦德國的進攻,誘使德國投機主義的猖獗,誘使德國更容易的做出全面進攻蘇聯的決策。

時間還是很早的。

德國在今年之內絕對不可能做好進攻蘇聯的一切準備,帝國即便要和蘇聯簽署和平條約,也會選擇一個最佳時機狠狠敲詐蘇聯一筆,讓蘇聯狠狠的反省過去幾年的一時猖獗。

蘇聯自以為重工業實力增長的極快,就得意忘形的以為可以向中國報仇。

他們真是不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這個道理o阿。

總之,在1939年的上半年,世界的局勢已經變得無比清晰,德國將會進攻蘇聯的可能越來越大,但是德國也有可能進攻法國,或者説德國向法國復仇的這件事遲早還是會到來。

běi成了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德國、蘇聯、法國、英國的特使團都陸續抵達běi

英國更是派遣前任首相斯坦利。鮑德温伯爵親自赴華訪問,就益複雜的國際問題進行換,並且就亞洲的去殖民化議題進行探討,隨着世界dúli主義和一國主義的越來越高漲,英國保守黨和工黨內部都有一部分重要的政客意識到去殖民化是英國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亞洲,如果因為中國支持亞洲國家dúli和ziyóu,而和中國爆發戰爭的話,英國不僅有可能戰敗,還會因此顏面無存,徹底喪失在ziyóu世界的領導地位。

當然,這些入中絕對沒有那麼更加保守和頑強的丘古爾。

保守黨此時的主意見是希望印度自治,但這一意見在黨內並不統一,反對者中最為著名的領袖就是丘古爾,這一度也是的丘古爾被驅逐出了保守黨的政治中心,可這也沒有關係,丘古爾原本就是多次換黨派的入,他本不在意是否離開保守黨,問題在於丘古爾怎麼也不可能加入工黨,他寧可在保守黨被繼續排擠。

斯坦利。鮑德温伯爵也有幸覲見了華皇陛下,並同華皇陛下在隆禮閣就亞洲和世界局勢問題做了長達數個小時的探討,據説華皇陛下並不是很認同保守黨的印度自治設想,因為華皇認為一個離了大英帝國的印度很可能會被某個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成為亞洲的不安定因素。

於此同時,華皇也對印度自治提出了一些建議,認為英國應該將印度分解成四個國家,使之分開dúli,而不是強行的繼續糾結在一個國家之中,那隻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而他並不希望印度半島陷入戰亂,否則,那將是亞洲的災難。

雙方就緬甸自治的問題進行了一番討論。

雖然討論了自治,但是英國並沒有讓緬甸、印度這些國家dúli的任何考量,所以,英國還是要求中國和亞盟不得支持緬甸、印度等地區的叛亂武裝。

就在斯坦利。鮑德温伯爵領團訪問中國之時,本已做好了突襲三都澳的一切準備,而最終的作戰令也送抵皇宮等待昭和夭皇的最終審批,只是因為昭和夭皇拒絕簽字而一直押下不動。

上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