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光复之殇 第4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彪皇帝很讨厌这一点,哪怕现在很多农民也积极要求zhèngfu批准这一提议,但是,zhèngfu应该保护的不是这些富裕的农民,也不是这些短视的农民,而是更多的贫困农户。

确切的说,宋彪皇帝确实很讨厌苏维埃主义,但在所有体制中,他也必须承认唯独这种体制中的集体土地政策能够足他和中国农民的需求。

中国的人口太多。

想要保证每一户农民都拥有土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此时的宋彪皇帝非常担心,总有一天,情况会被改变,土地兼并被允许,农民开始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唯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帝国开疆辟土,更大规模的扩大帝国疆域;二是帝国人口减少,不管是以节育手段和政策,还是以大规模对外移民。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帝国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一直都在干这件事。

在帝国人口突破5亿大关的今天,确实大约有1/5的国民生活在传统疆域之外的地区,其中仅从苏俄夺回及新占领的土地就解决了大约四千万人口的生存空间。

所以说,扩张主义对帝国而言必然是长期国策。

nzhu恰恰又是国内反战力量的主要阵营。

宋彪皇帝只能说宋教仁是站着说话不疼,这也是他在过去几年间减少对nzhu的支持,并且拒绝接见宋教仁的主要原因。

随着他的年龄增长,渐趋向于保守政策,对于宋教仁的nzhu就愈加到讨厌,在他看来,不管是nzhu还是nzhu的拥护者都显得过于自私。

几乎将一整杯茶都喝完,宋彪皇帝才将茶杯放下,很平静的同宋教仁问道:“你这几年一直是东奔西走,为民请愿,很是劳累,身体应该还能撑得住吧?”这番寒暄让宋教仁很是受用,因为他知道皇帝通常不是一个会和别人寒暄的人。他高兴的回答道:“回禀陛下,我的身体肯定是没有问题,这是越忙越硬朗。”宋彪皇帝叹道:“那就好。咱们说几个正经事吧。作为执政,光复内部的问题是越来越多了,需要狠狠的教训一顿,我倒是很想知道。在你看来,光复现阶段有哪些问题?”宋教仁想了想,如实回答道:“光复的问题其实也简单。无非就是一独大,太傲慢,听不得其他政参政议政的意见,独断专行,zhōngyāngzhèngfu的情况还好一点,在地方省一级zhèngfu就简直是一群混蛋在执政,傲慢的令人发指。”虽然不喜nzhu的政策导向。但宋彪皇帝还是尽可能的保持派中立原则,同宋教仁鼓励道:“他们傲慢混蛋,那就是你们的机会,好好把握住机会即可。”宋教仁答道:“话是这么说,可光复也是会打选战的老牌政。他们有执政优势,一到选举期就牢牢抓住两个大票仓和一个大钱仓,一个是农会,一个是工会,最后的大钱仓当然就是远东、江南、南洋这些大财团。譬如说华商总会,每年确实也给我们捐赠一笔政治捐款,但给光复的分额足足是咱们的十几倍,如今一打选战都是钱在撑着场面,他们每个竞选议员背后都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还能搞定媒体那边的工作,这真是让我们无可奈何。”宋彪笑呵呵的叹一声,道:“所谓nzhu也不过就是这样罢了,美国和英国何尝不是这样。”宋教仁只能点头承认。

他其实心里很明白,每一次到了关键时刻,皇室cāo控的几大财团还是会义无反顾的站在光复背后,而光复所维持的公田制度也一直能掐住各地农会的这个大票仓。

帝国的nzhu体制就是这样的情况,省议会决定省长,而省议员是按各个县评选,这就意味着资金雄厚和关系深厚的政总能在大多数的县获胜,最终敲定省议会的多数席位。

省议会的选举一般滞后国家议会选举一年,这就意味着zhōngyāng内阁一旦确立,zhōngyāng的执政又能影响省一级的选举,对于最重要的具有表率作用的几个经济发达省和人口大省,顾维钧首相和前首相唐绍仪,包括其他内阁大臣也都会亲自下去辅选。

譬如说1936年的江苏省和上海省议会选举,原本是nzhu占据一定的民调优势,但就在最后关头,顾维钧首相忽然巡查上海、南京等地,发出一番豪言壮志,要以zhōngyāngzhèngfu支持的形式继续支持长三角经济建设,结果就让江苏、上海在最后时刻翻盘,反而再次出现了光复在省议会中占据超7成席位的局面。

简而言之,宋教仁和他的nzhu也是一直在奋斗,一直被打

宋彪皇帝对这样的局面倒是很意,其实他也清楚光复内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但如果没有nzhu的牵制,那问题会更多更多,nzhu政治中的政斗争不仅能扯你后腿,还能将对方的各种祸害之处都抓出来恶骂一番,对手作出改进,一起共同进步。

想到这里,宋彪皇帝忽然觉得支持nzhu多赢一些也未必是坏事,只要zhōngyāngzhèngfu相对稳一点,让地方给nzhu一半的机会,那也足以教训光复,顺道淘汰掉那些傲慢的自以为是官老爷的旧式老议员、官员。

不执政是不会暴问题的,反过来多给nzhu一些受监督的机会,多暴nzhu内部的一些问题也不错。

上一页 下一页
【晨曦透过云层洒下温柔的光】
【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
【远方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它们低语着未曾说出的故事】

大家在追读